“女劳男逸”的问题。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昊震方《岭南杂志》以及乾隆((大埔县志‘风俗篇》、《清稗类抄·风俗类.大埔妇女之勤劳》等论都记载客家妇女内主家事,外承劳务之风俗。。其仪式是:在公厅搭一高台,台上设神坛,以米斗作香炉,由法师作法、烧香、磕头、抛杯。若杯子一阴一阳,便是“胜杯”。表示盘瓠王率各路兵马已到。众人于是敲锣打鼓吹牛角,并推选出几个壮士,各领令旗一支,到公厅祭祖。其景象十分热闹壮观。招兵节习俗在今天已流行不广,但“功德班”和潮剧武戏中仍常用“招马”程式,表明这一畲俗深刻地影响了潮剧。5、语言现在的畲民,除了分布在广东罗浮山区的少(3)闽南、潮州与畲族节日此俗成因为何?根据我们的考察,它很可能是百越民族母系社会的遗存。昊永章、刘佐泉教授对此都有所论述。可见无论粤东粤北,客家妇女之勤劳能干,都是历史上受僚蛮风俗影响所致。闽西、赣南也有相似情况,其原因亦复相似。既然客家妇女承担着这么繁重的生产和生活事务,当然不能作小脚女人,只能作大脚“蛮婆”。除去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畲汉共同的节日外,潮汕畲民有一些特殊的节日。例如农历十月十四(五)的神农节,畲民又称“五谷母生”节。这一节日一直到今天,仍在闽数人操本族语言(《潮州府志》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记载:“畲人谓火曰「桃花溜溜」,谓饭曰「拐火农」)外,基本上操客家方言南和潮汕地区广泛流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备好粿品祭神农,粿品均染上红色,做成尖担形或鸡、鹅、鸭形,以兆来年丰收。这一节日习俗是创自畲民而流行于潮汕汉民之中的。 古代畲人还立有招兵节。相传盘瓠王在茅山学法后,统率各路兵马,扶正压邪。潮汕畲民遂用招兵节来纪念这位先祖和闽南,或者说操与客家方言十分相近的畲族特色的客家话。这固然反映出客家先民语言对当时土著民语言的巨大影响,但另一方面,土著民的语言也影响了客家先民的语言。例如在词汇方面,据语言学者研究,客家话中表示女性长辈称谓的词尾“娓”等十四个土俗字,在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