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善公主与南和白雀庵观音文化

长久以来,南和县及南和白雀庵观音文化影响所及的地方,都传说《大悲卷》讴歌的中国最早的女相观音菩萨化身、兴林国三皇姑妙善公主的原型,就是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如果就历史文献与稗官野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科学的思考和论证,就会发现这绝非无稽之谈。甚至可以说,《大悲卷》所叙三皇姑妙善的故事,其实就是由《隋书》所记南阳公主生平演义出的民间传奇版。

一、隋南阳公主的佛教文化与观音文化渊源

赵福寿: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邢台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邢台通史》作者

据《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记载可知,观世音菩萨又称观自在菩萨,唐代人因避讳太宗皇帝李世民名字,简称观音,约定俗成,直到今天。《法华经》还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但自东汉时佛教传人中国,直到南北朝时,观音菩萨一直都是男相,而最早被中华各民族民众神化,能“即时观其音声”如观音菩萨者,应是十六国时期,在后赵首都襄国(今邢台市)弘法的罽宾高僧佛图澄。据南梁慧皎《高僧传》记载,佛图澄不但能咒龙出水,且能听铃音断吉凶,预知未来,起死回生,救苦救难,以至于后赵人经常相互告诫:“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更有甚者,后赵人竟无有敢面向佛图澄所在的方向“涕唾便利者”。也正因如此,佛图澄在襄国弘法才取得了无以伦比的辉煌成就,并使佛教开始走上中国化之路。佛图澄对石虎说,自己过去世曾是罽宾六十罗汉之一,为结善缘才转世为僧之语,则是中国佛教界关于佛门得道者能够“逐类随形”,应化人间的最早记载。尽管如此,佛图澄在世之日,仅得石勒、石虎及后赵民众“大和尚”之尊,从不曾有称其为观音再世者。

观世音解脱中国信徒于苦难之中的最早记载,见于《魏书。卢景裕传》:“景裕之败也,系晋阳狱,至心诵经,枷锁自脱。是时又有人付罪当死,梦沙门教讲经。觉时如所梦默诵千遍,临刑刀断。主者以闻,赦之。此经遂行于世,号曰《高王观世音经》。”此后,这部经不但自东魏以后在中国北方“广行于世”,而且还被隋代高僧静琬精心镌刻于房山石经山雷音洞中,流传至今。

时至隋代,“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中国佛教和观世音文化开始形成。这是因为,南阳公主的祖父、隋王朝的缔造者杨坚自称“我兴由佛”,对佛教的发展进行了不遗遗力地推动和光大。据《隋书。高祖纪》记载,杨坚在西魏大统七年(年)六月十三日夜间出生于冯翊般若寺,当时紫气充庭,来自河东的神尼智仙对其母吕氏说:“这孩子来自佛国,不可在世俗之间养育。”吕氏因把杨坚托付给智仙,养育于佛堂。有一次,吕氏忽见怀抱中的杨坚头上生角,遍体生鳞,大惊之下,竟扔在了地上。智仙看到后说:“你让我这佛儿受此惊吓,必将使他晚得天下,成为人龙。”另据隋仁寿元年(年)王劭所作《舍利感应记》,杨坚未称帝前,曾有西域僧人赠其舍利一裹,“留与供养”。此后,杨坚与高僧昙迁“各置舍利于掌而数之,或多或少”,怎么都数不清。昙迁说:“我曾听西域僧人说,舍利是佛祖法身,过千数量,本就不是世间之人能数清的。”杨坚遂为这些舍利制作七宝箱,虔诚供养。神尼智仙则对杨坚说:“中国佛法将灭,一切神明今已西去。你应当为普天慈父,重兴佛法。到时一切神明还会重来。”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年),佛教果遭“周武之厄”。开皇元年(年),杨坚取代北周静帝,创建隋王朝后,尊奉智仙为神尼,敕命天下所有建有舍利塔之寺院,各在塔内塑造智仙之像供养。仁寿元年(年)六月十三日,杨坚又在其诞辰之日自七宝舍利箱内分出舍利三十粒,安放在仁寿殿御案之上,与众高僧焚香礼拜,发愿“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一切众生”后,盛入金瓶所包琉璃瓶内,熏香为泥,密封加印后,敕命在全国各州精选高爽清静名刹三十处,各建舍利宝塔。随即,杨坚又派遣高僧护送,规定同于当年十月十五日正午再覆以铜函、石函,举行奠基礼。

当年十二月,杨坚再次选派高僧,护送第二批舍利前往各州,依前之规于次年建塔。据有关文献记载,仁寿元年共有二十八州建塔,五十三州感瑞。次年共有七十六州建塔感瑞,即中原(隋王朝国内)三十一,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四十五。由此可知,杨坚这次空前的崇佛活动不仅在国内轰动一时,而且形成了十分深远的国际影响。而被其尊崇为神尼的智仙,似乎也已成了可“救度一切众生”的活菩萨。杨坚则被昙迁尊称为佛,说:“世有三尊,各有光明”,“佛为世尊,道为天尊,帝为至尊”。广建佛塔,广度僧尼,广抄佛经,广交僧侣,广作佛事,可以说是对杨坚毕生崇佛活动的高度概括。具有关文献记载,杨坚为帝期间(-年)共度僧尼50多万,创建寺院所,敕命抄经46藏卷,造像尊,修复南北朝造像尊。

仁寿四年(年)七月,杨坚逝世,南阳公主之父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魏征主修《隋书》,评价杨广虽然具有“内怀险燥,外示凝简”的两面性,其实是“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荒淫无度,穷兵黩武,役繁赋重,忠奸不分,终于导致民不聊生,众叛亲离,丧命亡国的无道昏君。虽然如此,杨广对佛教的信仰和推崇,与其父杨坚相比却毫无逊色。据《续高僧传。彦琮传》记载,开皇十二年(年),尚为晋王的杨广就曾把其在长安曲池的园林别墅改建成日严寺,礼请祖籍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的彦琮担任住持。大业二年(年),刚即帝位不久的杨广又在新建的东都洛阳上林苑中设立翻经馆,把其在征伐林邑时所获梵文佛经夹、多部送入馆中,请彦琮主持翻译。为了“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即打破南北朝时形成的南北僧人各有偏执的局面,使他们加快交流,互相影响,把禅法修持和经义研讨统一起来,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尽快完成中国佛教的统一,杨广还采取了十分积极的行政措施,特在东都洛阳建设四道场,诏令天下高僧共居,时称“法将如林”。天台宗的实际开创者智袆还亲为杨广授“菩萨戒”,尊杨广为“总持菩萨”。南阳公主作为杨广的长女,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全力推动中国佛教发展的祖、父之影响,以及众多出入宫廷、王府之高僧教化,因而在国破家亡之际削发为尼,遁入空门,也就渊源有自,顺理成章了。

二、隋南阳公主出家于南和白雀庵之因缘

据《隋书。列女。南阳公主传》,南阳公主作为隋文帝杨坚之女孙、隋炀帝杨广之长女,为人“美风仪,有志节”,言行举止必循以礼。开皇二十年(年),尚为晋王的杨广欲夺其兄杨勇的太子之位,与权臣许国公宇文述、郢国公杨素等相互勾结,并把年仅十四岁的南阳公主出嫁给了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当年十月,杨广阴谋得逞,取代杨勇而就太子之位。仁寿四年(年),杨坚病逝,杨广即位称帝。大业十二年(年)七月,官居左翊卫大将军的宇文述随同杨广驾幸江都时,身染重病。南阳公主谨守子媳之礼,亲为烹调饮食,一直侍奉宇文述到当年十月病逝。当时人因赞其纯孝守礼,始终不渝,无以伦比。魏征则把其列为《隋书。列女传》所褒扬的十五位列女的第一位,号召天下女子学习。

大业十三年(年),天下义兵四起,隋王朝已经朝不保夕。当年十一月,唐王李渊率兵攻占长安,改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遥尊困据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隋王朝名存实亡。次年三月初二,宇文士及之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将作少监宇文述及在江都发动兵变,杀死杨广。南阳公主随即被叛兵裹挟,辗转到了聊城。不久,宇文化及被河北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率部活捉,南阳公主及其他被叛军挟持的隋朝王公大臣被窦建德召见。这些亡国之臣无不惊慌失色,只有南阳公主神色自若。当南阳公主向窦建德自述国破家亡,不能报仇雪恨时,泪下盈襟而声辞不辍,情理十分恳切。窦建德及在旁观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落泪,对其肃然起敬。

此后,宇文化及等隋之叛臣被窦建德押至大陆县斩首(此据《新唐书》卷85《王窦列传》。《隋书。宇文化及传》、《旧唐书。窦建德传》説宇文化及被窦押至河间县斩之)。当时,南阳公主与宇文士及所生之子名叫禅师,年方十岁。窦建德在斩杀宇文化及等人之前,特派已经投诚的隋武贲中郎将於士诚向南阳公主传话说:“宇文化及大逆不道,叛国弑主,人神不容。现在就要族灭其家。依照法律,公主之子也要被株连斩首。如若公主不能割爱,也可以尊重公主的意见,留禅师一命。”南阳公主泣答:“将军既曾身任隋朝大臣,自知国法如山,这事又何必征求我的意见?“”十岁的禅师随即被杀。大义灭亲的南阳公主则请求窦建德允准,削发为尼。

南阳公主向窦建德请求削发为尼时的所在地大陆县,历史上又曾名象城、昭庆、隆平,与柏人县比邻。柏人县历史上又曾名尧山、唐山。年,隆平、尧山二县合并为隆尧县,今与白雀庵所在的南和县同属邢台市管辖,距离很近。所以说,南阳公主在白雀庵削发为尼,极有可能。白雀庵所在的白佛村,因有北朝时创建的白佛寺而得名。白雀庵与白佛寺比邻而建。而白雀庵的命名,也良有深意。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白帝是主管西方之神。汉晋南北朝时人们多认为,如有白色禽兽出现,则为国家吉祥之兆。如《北史。李暠传》记载:“又有白狼、白兔、白雀、白雉、白鸠等集于园间,群下以为白祥,金精所诞,皆应时邕而至。”《宋书。符瑞志》说:“白雀者,王者爵禄均则至。”同时记录了自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起,到南朝刘宋后废帝元徵五年(年)止,年间65项有关白雀出现的客观事实。在佛教界,则称世间一切善法为“白法”。《广弘明集》卷27所录《十种惭愧门》说:“《涅槃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恶,愧者不叫他作。”《法苑珠林》卷《忏悔》说:“悔罪要方,惭愧为本。我惭此罪,不预人流;愧我此罪,不蒙天罚,是为白法。”犹可引人联想的是,南阳公主的祖父杨坚创建隋王朝后,天下出现的第一次瑞象,就是开皇二年(年)“高平获赤雀、太原获苍鸟、长安获白雀各一,宣仁门槐树连理众枝内附。”如果说,南阳公主依南和白佛寺创建白雀庵,削发为尼遁入空门,并定其祖父杨坚的生日六月十三为白雀庵的传统法会期,既有对其祖父创建隋王朝,励精图治,弘扬佛法,成为至尊的深切怀念,又有对其父杨广倒行逆施,荼毒天下,亡国败家,枉称“总持菩萨”的痛切忏悔,是在情理之内的。至于民间传说南阳公主跨虎归山,在苍岩山修成正果之前,还曾在尧山修行,亦属事出有因。因为尧山既与其幼子禅师被杀的大陆县比邻;作为佛教名山,尧山还是其祖、父两代最为尊崇的译经大师彦琮的安葬之地。高山仰止,在尧山静心参悟彦琮所撰《福田论》,回味其祖、父同为帝王,均崇佛教,结局却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南阳公主而言,也可以说是天下最为理想的地方了。

《隋书。列女。南阳公主传》还记载,唐武德四年(年)二月,夏王窦建德率军南下,救援郑王王世充。当年五月,唐、夏二军决战于虎牢,窦建德身负重伤后,被唐军生擒。七月,窦建德被唐王朝杀害于长安,其在河北建立的大夏政权自行瓦解。南阳公主因欲西归长安,行至洛阳城下时,其丈夫、早已归顺唐王朝的宇文士及正在该地。但当宇文士及欲与其相见时,却遭到坚决拒绝。宇文士及立于门外,乞请与其重为夫妻。南阳公主厉声回答:“我与你家有弑父之仇,亡国之恨,真恨不能亲手杀了你。但念当初你兄谋逆之时,你并不知道。”同时宣告与宇文士及的夫妻情分早已断绝,叱令其快快离开。宇文士及固为请之。南阳公主怒喝道:“你若必欲破镜重圆,咱们只能死后相见!”宇文士及知其志不可屈,只好拜辞而去。但此后南阳公主究竟是回了长安,还是留在了洛阳,史无明载。民间有关观音菩萨的化身、三皇姑妙善由白雀庵到苍岩山,又有苍岩山到汝州香山寺的传说,应该就是由南阳公主与宇文士及在洛阳城下这次邂逅相遇,演绎出的寓言故事。

《千手千眼大悲卷》

三、从南阳公主到妙善再到观音菩萨的演变过程

关于南阳公主与佛门的诸多因缘,以及其在南和白雀庵削发为尼后,辗转尧山、苍岩山乃至东都洛阳、汝州香山寺的种种可能与行迹,已如前述。那么最早是谁,又为什么要把南阳公主的故事演义成三皇姑妙善的传奇,进而又演化成了观音菩萨的化身了呢?

根据现存于阮元《两浙金石志》、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杜春生《越中金石志》中三种《大悲菩萨传》刊本后的赞语,以及朱弁《曲洧旧闻》中的相关记载,可知《大悲菩萨传》最早由蒋之奇在宋哲宗元符二年(年)应汝州香山寺住持怀昼之请,由唐代高僧、南山律宗的开山道宣之弟子义常所撰《香山大悲成道传》改编而成。蒋之奇改编义常之作的动因,是其觉得义常之作“本末甚详,但其语或俚俗”。蒋为之改编的原则,即“遂为论次,刊灭俚辞,采菩萨实语着于篇”。再后,又有今存于河南省宝丰县香山寺、由北宋蔡京编撰的《大悲观音菩萨得道正果史话碑》、宋僧普明编撰的《观世音菩萨本行经简集》、元翰林学士赵孟

随喜转发,利益众生。

如果喜欢此文——

1、







































新疆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hezx.com/nhxjt/555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