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唠叨叨洺河水

唠叨唠叨洺河水鸡泽常遭水灾,有的说,鸡泽的名字就带着“三滴水”,和水有关;有的说,雨下得太大了,老天爷的事儿;有的说,“龙多不治水”,官员不作为,等等。水事纠纷,自古就有,水缺了,因抢水闹风波;水大了,因走水动干戈,相邻的江河湖泊也断不了打水仗,共用一个水道的两家邻居也断不了闹意见。近日,小编从一篇史料中看到,洺河水事,由来已久。洺河从武安山里下来,过永年,到鸡泽,再经南和下泄。鸡泽县、南和县分属两个行政区,洺河的水因地势原因,下泄速度很快,而从鸡泽往南和行水却出现不通畅的情况,因而,遇到上游雨量大,不是蓄洪区的鸡泽一带就成了蓄洪区,村庄进水,庄稼淹没,大多年头都要受到水害。早的不说,建国以后,从年开始,鸡泽、南和因洺河水事,经水利厅调节多次,现场视察有,座谈纪要有,两地、两县,省里谈,当地谈,反反复复,上上下下,谁的理由也不少。话说到了七十年代,时间过去了20多年,我有幸参加过挖洺河,记得当时鸡泽在挖河,南和在筑埝,官司打到省水利厅,来了一位副厅长,坐镇现场,平息事态。我有篇文章《想起当年挖洺河》,说到了这个情节。(附后)按道理说,父母官都要护佑他的百姓,鸡泽、南和的父母官也不例外。几十年来,鸡泽的历任父母官为治理洺河水患没有少操心。一县之力,实在解决不了这样的大事。过去有句话:要生气、搞水利。作为管水的官员,上级水利部门要协调两地、两县,协调协调,只能协调,协调不成,继续协调,“水官”有时也为难。比如年,一位副厅长坐镇协调,也只能平息现场事态,维持现状,根本问题也解决不了。领导前边走,后边接着干,一过又是数十年,洺河治理真难办。小编游走书斋,想起了治黄,洺河治理是不是学学黄河治理。看河南、山东地图,河南的范县像一只胳膊一样伸进山东地界。为什么原属山东的范县划给了河南?有关的史料上有句表述:“范县原属山东,年为解决治黄难题,划给了河南。”治洺有困难,不妨学治黄,地图上画个圈,区域一调整,把洺河下游易患水灾的百姓划给一个父母官来管,治洺由难変易,哪个父母官也会当成大事,尽心尽职把洺河治好,让一方百姓安居乐业。附:《想起当年挖洺河》今年七月,鸡泽县西部4个乡镇遭受洺河水害,损失惨重。洺河在鸡泽泛滥,由来已久,鸡泽人民对洺河也做过长久的治理。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当时的城隍公社工作的4年间,县里就组织了4次洺河开挖。前3次开挖,都离邢台的边界较远,施工还算顺利。到了年麦收过后,县里考虑到汛期快到,一定要把韩古到邢台边界的这段河道加宽、加深,保证汛期排水畅通。县里开会动员,多上人,快点儿干,速战速决。因为西部四个乡镇多年遭受洺河之害,一说挖洺河,干部群众热情很高,各公社民工很快到了工地。我们城隍公社的民工住在小韩古村。刚刚施工一、两天,县里突然下令停工,撤出工地。随后,县里私下传达意见,民工不回家,暂时休息。原来,我们这次开挖的河道,北头到了邢台边界,邢台不愿意洺河向北多排水,想法阻挠施工。我记得省水利厅的一位厅长也来到工地,和邯郸、邢台两地领导谈判洺河治理问题。邯邢两地洺河治理是一个很难办的事,不是在短时间能说清楚。但水火无情,汛不等人,县里又私下传话,白天休息,晚上施工,抓紧时间,快点儿干。我们的民工天不黑就吃饭,擦着黑就开工。当时挖河工具只有铁锨、排子车,晚上干活儿也不方便,就这样昼伏夜出干了十几天,标准不高的鸡泽境内洺河北段施工就结束了。年9月1日邯郸赵金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hezx.com/nhxzx/158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