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北middote起过年南和

来源:牛城晚报

过年,包包子、炖大锅菜,怎么能少了粉条?特别是纯红薯粉条,滑溜劲道,深受市民的青睐。这不,进入腊月后,在被誉为“邢襄粉都”的南和县梁庄村,粉条生产、销售异常火热。走!记者带您去看看粉条是怎么炼成的。

手工加机械爽滑粉条出炉

昨天10时许,记者赶到了南和县梁庄村。凯祥粉条厂位于村北,此时的生产间内蒸汽弥漫,5位身着工装的师傅正在忙碌着。

屋内最南端,黄计波师傅正在和面。和面机不停转动,他得时刻留心红薯淀粉与水的配比。粉条是否光滑、劲道,和面很重要,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黄计波心中有数。今年44岁的他,从事粉条生产行当已有18年。

“以前都是人工和面、揉面,真累人。”黄计波说,如今已实现半机械化,体力相对轻松。

和面后放入漏桶

约40分钟后,面和好了。工人往头顶架子上的漏桶里不停地加面,粉条从漏桶里漏下,直接进入一口硕大的热水锅里。粉条被煮熟后,进入了与之紧挨着的冷水锅内,稍微冷却后,被迅速转到拐子上,之后被挑到圆棍上,搭到一旁的架子上。

据介绍,在生产间内,粉条经沥水后,便进入冷库冷冻。之后,被化开、晾晒。

粉条里有化不开的乡情

南和县凯祥粉条厂的经理叫刘彦雷,今年34岁。别看小伙子岁数不大,却对粉条的制作工艺驾轻就熟。

“十几岁时,我就学漏粉条,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一行。”刘彦雷说,之前,他在山西开了一家粉条生产厂,虽说经营得也不错,但人在外,远离故土,心里时常感觉没着没落。年,他终于回到家乡重新开张。

冷却粉条上拐

“厂房是自己的,不用掏租金,工人都是乡里乡亲,也好沟通,照顾父母挺方便。”刘彦雷说,特别是去年,他重新扩建厂房,从产品质量到包装,进行了全面升级。由于口感好、质量佳,他家粉条生产常年不停,大货车直接过来拉往全国各地,销往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进商场、超市,销量不错。

“同样是干这一行,在家乡干买卖,每走一步我都感觉挺踏实。”刘彦雷说。

漏粉条在该村历史久远

“在梁庄村,漏粉条有些年头了,据有关资料记载,有多年历史。”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民介绍,早些年,几乎是家家户户漏粉条。天一冷,村民们和面、支锅,就忙活起来了。不过,早些时候,村民们漏粉条是纯手工制作,就连漏瓢都是葫芦瓢制成的,一个葫芦瓢劈两半,取一半,在底部烫上窟窿眼。

粉条挑起沥水

“儿时的记忆中,由于物质缺乏,每当临近春节家人漏粉条时,我们都围着锅台,心心念念是吃几口疙瘩(当地俗称,指特意制作的较宽厚的粉条),滑溜、劲道的疙瘩是世界上最好的美食。”说到这儿,刘建民心生无限怀念。

“过去都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小打小闹,产量低。”刘建民说,近几年,一些村民注重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特别是去年,村里约20家粉条加工厂都扩大生产规模、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良、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过去每天生产二百多公斤,如今每天生产公斤都没问题。

权威声音,南和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hezx.com/nhxzx/143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