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攀比
南和三思乡取消过多庙会本报驻邢台记者张会武通讯员路璐
当走亲访友和物资交流两大传统功能日渐式微后,传统庙会存在的必要性降低。而近年来,它还衍生出攀比浪费和社会治安等问题。日前,邢台南和县三思乡在该县率先对传统庙会说“不”,在全乡27个庙会的基础上,计划取消14个,以还普通民众真正的庙会面目。
不必要的庙会取消了
“取消了今年农历六月二十三的庙会真不赖,要不然还得往家里赶。”说这话的是远在内蒙古务工的三思乡里首村村民胡志强。8月15日,也就是农历六月二十四,胡志强在电话那头告诉记者。如果六月二十三的庙会不取消,胡志强很有可能要赶回来,“亲朋好友都要来,家里显得热闹而有脸面。”
可以吃个正常饭的还有魏志平,他是南和县三思乡东大村村支书。即将到来的农历六月二十八是他这个村庄的一个庙会。如果这个庙会不取消,魏志平已经开始去南和县城订菜了,同时需要预订的还有冰镇啤酒,以及提前通知亲朋好友,“如果不提前,届时一扎堆,都准备不出来。”
当然,伴随庙会的取消,魏志平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他的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上来。他需要的只是不断重复庙会取消的通知,以及庙会那天的凌晨,他要带着村干部在村口劝退可能不知情的外地的少数商贩。
胡志强和魏志平感觉轻松的背后,则是南和三思乡党委正在大力推行的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之一,取消不必要的庙会。
庙会变味了
据南和县三思乡里首村的老人介绍,老辈儿人设立庙会的初衷有二:一是亲戚走动感情沟通,二是推进物资交流。在曾经通讯不便以及物流不发达的年代,这两个初衷借助庙会得以体现。
但近年来,伴随城乡一体化和“互联网+”之风迅速吹到农村,庙会的两大传统功能大大弱化。
三思乡13个村共有庙会27个之多,且多数在炎热的夏秋农忙季节,群众从内心反感但碍于情面又不得不过。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过庙会谁家要不摆上几桌好酒好菜招待亲朋,不光面子上过不去,还成了怠慢客人,造成攀比之风盛行。
以里首村为例,全村多人共计余户,以每户元招待标准,此一项全村即耗资66万元,这还不算外地务工人员的车船路费及误工费。
此外,每次庙会通常都是乡派出所最头疼的一天,平均每天都要处理酒后滋事事件10余起,同时酒后驾驶所引发的车祸事故,其损失无法用金钱衡量和挽回。记者了解到,最近两年,当地交警曾组织在有庙会的村口查酒驾,但依旧难遏滋事之风。
庙会“回归”了
基于上述考量,南和县三思乡党委把合理控制庙会数量作为推进移风易俗树新风的一个新的抓手来抓,于今年3月份向全乡发出倡议,倡导13村党支部结合乡贤议事会,在征得大多数村民同意的基础上,年内各村庙会只保留1个。
此举深得民心,广大群众响应热烈,截至目前,三思乡群众已自发取消庙会10个,到年底各村均能实现既定目标。算笔经济账的话,仅一次庙会全乡可节省招待资金多万元,相当于全乡3.6万人口人均增收元,保留的庙会也因宣传得到位酒后滋事和交通事故隐患也大幅降低。
“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庙会的传统意义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必然,我们这次移风易俗树新风所倡导的取消过多庙会,每村只保留1个庙会的做法,既是减轻群众负担,更是顾及村民保留并找回乡愁的感受。”三思乡党委书记刘录强如是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