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历史悠久,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它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习俗01祭祖
清明节由古人禁火冷食的寒食节,相传到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寒食节又定为清明节,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
0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3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04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05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同时,还有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走进传统文化,了解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风俗习惯以及意义,我校开展了以清明节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课程,老师在课堂上分享了清明节的由来(历史故事),清明节的习俗(重点讲述清明节扫墓的意义),学习了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
▲给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清明节▲播放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教育无处不在。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在祭奠先辈、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清明节所蕴藏的内涵,在缅怀先烈中寄托哀思,学会感恩,使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与魅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