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县七旬老人十年编就南和风物志

  新闻提示:有些耳背,有些蹒跚,但这些身体上的不适,始终无法阻挡他对南和民间丰厚历史的挖掘。过往十年,焦聚成走遍南和县8个乡镇多个自然村,搜集整理研究南和县名胜、碑刻,民俗等历史资料,自编《南和县风物志》达十六万五千多字。“我想让更多的后代知晓南和的历史,明白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变迁。”71岁的老人不无感慨。

南和城里好牌坊

  “顺德府的好城墙,南和城里好牌坊”,清乾隆14年《南和县志》记载,南和城内有大小牌坊三十六座。一个“三里之城,七里之廊”的小县城内有三十多座牌坊,可谓“坊表林立”。

  据焦聚成老人介绍,从解放后一直到文革前这段时间,南和县城保存完好的牌坊仍有七座,主要分布在府前街(从西门里至南门里),即:三世宫保坊,为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李起元立;恩光三世坊,为刑部左侍郎李若珪立;天恩覃敷坊,为兵部员外郎朱家卿立;金吾世胄坊,为锦衣卫世袭实授百户朱时万立;平定边疆坊,为右副都御史朱正色立;掖垣都谏坊,为礼科给事中李若珪立;节制三省坊,为勋阳巡抚右佥都御史李若珪立。

昔日胜景

  据悉,这些牌坊均系明王朝皇帝降旨敕建,是具有明朝建筑风格的古雕群,个个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全部以青石加工成构件,以榫和铆眼连接成仿木结构,主体四柱三间,斗拱飞檐,兽吻卷脊,枋梁楣额。通体浮雕着飞龙、走兽、人物、花鸟及山水,是融建筑、书画、雕刻为一体的精湛艺术品,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石坊,如同大多民间瑰宝的命运一样,虽历经沧桑不倒,但却在上世纪惨遭人为破坏。5月5日上午,走在南和县城的府前街上,已难觅牌坊踪迹,只是那些旧时衙门的存在,还提醒着世人这里曾经的繁华。

  更多牌坊的断壁残垣则无序堆积在该县人民公园的北向一隅,抚摸着一块块坊柱,望着多被人毁的浮雕,焦聚成深感痛心。

  作为焦聚成的好友,同样对民间瑰宝怀有感情的梁卯辰亦深有感触:牌坊是我国封建社会旌表“忠孝节义”和“重臣名宦”功德政绩的石雕建筑。古城南和,历史悠久,贤臣倍出,故曾牌坊林立,故有“南和城里好牌坊”之说。据其介绍,关于牌坊,焦聚成是当地民间最为系统的研究者,他希望这位老人的心血不要白费,这些瑰宝能够得以重视。

遗迹淹没在荒草中

三册风物志

  焦聚成的《南和县风物志》共分三册,研究内容大体列为七项。第一项为胜迹录,包括上述牌坊在内,加上寺庙古迹,均列为其中。其次为考古录,其中记述了南和县境内出土的“石磨盘”、“陶圈井”、古墓、古货币、青铜器等。其中提及澧水石桥之谜。据大隋洺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简称隋碑“记载:其水也上引七里之源,旁吸百泉之口,控清引浊,冬温夏凉。”隋碑还记载了澧水河泛滥、地理变化和当地民众修桥的实事。隋碑刻于隋文帝开皇16年,即公元年,目前保存于东韩村校内。隋碑证实,在隋代澧水经东韩村流过,但经南和人历代寻找澧水石桥的遗迹,均无果而终。

  名宦录中更多记载的是南和籍名宦的政绩和故事。如:宋璟、李若珪、张宾等。第四项为传奇录,南和境内流传的神话故事:瓦砾岗古城现魂记、古井记、能文法师传奇等。锦绣录中记述了古今南和县著名的风景,如:清代“和阳八景”、“南和十二胜景”和现在的梅园广场以及和阳广场。杂记录是该书的第六项,以史话漫谈的方式将其分为一二三。一讲述古黄河流经南和境,二讲述明代永乐三年从山西移民到南和县的故事,三则讲述东汉孝明帝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的经过。

  最后一部分是石拓集。据悉,截止目前,焦聚成老人所拓古代碑碣、石刻三十一个,收到当地书法界高度重视。目前,他正在整理明庠生朱公墓志铭,该铭文经对研究南和县历史名人朱正色提供重要资料。

为后人留一些资料

牌坊所在的古街

  71岁的焦聚成祖籍南和县南关,自该县城关供销社退休后,便致力于南和县民间历史的挖掘研究和整理。

  据其介绍,在过往的十余年间,为考察南和县的文物古迹,他先后走遍了南和县的各个村庄,每到一处,都要听取当地耄耋者讲述他所知道的故事。为将这些口述历史留住,在经过一番考证后,他便整理成册,这就是是当今风物志的雏形。

  在这些历史中,他因古代辉煌而澎湃,亦因消逝而失落,“个人之力或许不能做太多的东西,但不做,心里感觉愧疚。”如今,71岁的焦聚成虽然矢志不渝,但早已是抱病之躯,他希望这样的努力会有更多的传承者,也希望有那么一天,自己整理的手抄本能够传播到更多的年轻人面前。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
治疗白癜风费用高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hezx.com/nhxzf/115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