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一通古桥碑的面世,一座早已磨灭的古石桥也得以在世人脑海中浮现,而其背后所承载的印迹也见证了一个村庄的百年兴衰。抚今追昔,如何挖掘和保护历史遗迹,作为古桥碑的发现和研究者,南和县两位年届七旬的老人不无感慨。
1
发现古桥碑
这通印有“梁牌石桥惠民闸碑记”的古桥碑日前在南和县梁牌村一梁姓村民翻修房屋时发现。
梁卯辰生于斯长于斯,后到县城工作,对于古桥碑所记载的石桥,他回忆满满。据梁卯辰介绍,该通桥碑四周已经破损,但碑文清晰可见。该桥碑立于大清道光四年,距今年,根据碑文记载,桥碑发现处原为古石桥,“镰户出资修桥”,后经村民前后修缮数次,为保护古石桥,“往来行走,不许盐车经过。”
古桥遗址位于南和县河郭乡梁牌村十字路口,惠民闸的水渠从大街穿过,在这里建有一座小石桥,因为桥建在梁牌村内,又称“梁桥”。梁桥长14米,宽7.5米,桥拱中央向外伸着一个形似虎头的镇水兽,又称虎头桥。“儿时,这里是戏耍之地,逮鱼,捉泥鳅,乘凉。”
据悉,昔日梁桥是河郭一带最为繁华的地方,有买有卖,非常热闹。每逢农历一四六八是集日,集日上农家妇女都拿着自己纺织的布匹出售,形成远近闻名的“布市”。至今还传颂着一句歌谣:“河头郭街,着了急,隔一天,一个集。”
2
再现昔日盛景
73岁的梁卯辰与71岁的焦聚成是初中同学,退休后,两人对碑记搞起了研究。对于这座古桥碑,两人已潜心研究数日。
据两位老人介绍,碑记中所提到的惠民闸,再现的是南和昔日江南水乡景色。
《南和县志》记载,南和县引百泉浇地灌田由来已久,元至正年间,知县尹泰始建六闸,即大贤闸、均济闸、水济闸、安民闸、波溉闸和救济闸。明嘉靖年间,知府刘应节增建四闸,即兴龙闸、永赖闸、邵家闸和惠民闸。惠民闸在河郭,闸水流经马庄、西关,范庄等村庄,最后流入澧河,灌田多亩。
据悉,自元至正年间至清雍正末,南和县共有水闸20个,皆引百泉之水分渠浇灌,共营稻田85顷零55亩,彼时南和,“水波粼粼,鱼虾成群,柳绿如烟,稻田起浪”,一派江南水色。
3
吁请保护
据老人们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伴随时日变化,河水干涸,石桥湮没地下。
3月25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古桥上面已成梁牌村的村庄干道,村民和机动车不时路过,桥头两侧也已变成住户,如若没有老人的提醒,古桥的记忆早已不复存在。
村庄内发现的上述古桥碑,如今再次趴在地面以下,“我当时建议村里将其保护起来,谁知又倒下了。”梁卯辰在一旁言语。
据悉,新中国成立前,梁桥桥头有棵千年古槐树,现在也已消失不见,在原址上又长出一棵小槐树,枝繁叶茂。
两位老人告诉记者,南和有太多的古迹遗存,但囿于种种原因,挖掘和保护力度不够,“我们两个老头子在退休后,不停地发现、挖掘和整理,但在保护这个层面,既需普通民众意识的觉醒,又需政府层面的投入。”
转自——燕赵都市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