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燕赵(北碑)书法论坛暨书法学术邀请展”纪要(代序二)
刘金凯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年11月27-28日,由河北省书法家协会、河北省金石学会、涉县县委宣传部主办,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邯郸太行书画院承办的“第二届燕赵(北碑)书法论坛暨书法学术邀请展”在涉县举行。中国书协副主席、河北省书协主席刘金凯特致信祝贺论坛活动的举办。中国书协学术委员、河北省书协副主席刘宗趣,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协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湛,涉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牛永芳,涉县文联主席李淑英,河北省金石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俊卿,河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宪律、赵生泉、李喜泰、颜默,邯郸太行书画院院长、涉县书协主席李保红、部分学术委员、人选论文作者代表及本地书法爱好者余人出席参加了活动。胡湛主持了活动开幕式和书法论坛。
该活动自年8月开始启动征稿,共收到投稿论文50篇。经过公平、公正、规范、严格评审。初评评出入选论文22篇,终评从其中评选出牛永芳《河北涉县林旺响堂石宿摩崖记事题刻考略》、川丘(五胡十六国早期铭石书对魏楷的影响--后赵故都邢台“晋政残碑”考释及书法价值探析》、杨振强《清以降“杨宣碑”接受史考察》和王笑《北朝赵郡李氏墓志书法风格探析--兼论关于东魏北齐书法批评的局限性)等4篇为优秀论文。活动还特邀学术委员及投稿作者书法作品80余件举行了学术书法邀请展。
刘金凯主席在对论坛举办的书面致辞中,首先肯定了省学术委员会近年取得的成绩,并对学术委员会的重点工作提出了要求。他说:河北的书法理论研究应注重燕赵历史上的古碑帖发据为主,以体现地方特色,这是我们这一代书法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也是当前和今后河北书法事业发展的需要;河北书学研究要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书法理论爱好者,建立起一支强大的书法理论工作者队伍,积极探索新时代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为书法强省建设做出贡献!
刘宗超在书法论坛讲话说:燕赵书法论坛这个主题很好,要努力做成品牌。这次论坛的举办历练了队伍,也推出了一些学术成果,涌现了许多新人。但一些论文仍然存在着选题视野不够宽,题目过大,行文不够规范等问题,有待改进和提高。
胡湛介绍这次活动筹备情况说:举办以北碑为重点研究对象的专题性研讨会,这在河北是第一次。而将学术研讨与学术书法邀请展同步举行,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方式也是第一次。其举办必将对河北书法理论与创作水平的提高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燕赵是北碑的重要分布地,涉县即拥有号称“天下第一壁经群”的北齐摩崖刻经及北齐刻经碑等丰富文化遗存。因而活动选择在涉县举办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胡湛主持学术论坛时全程对相关论文作了点评,语言犀利,切中要害,深化和拓展了学术交流效果。
有关学术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一、燕赵北碑书法主旨型研究
燕赵北碑包括南北朝时期燕赵境内北歌、东魏、北齐、北周。北碑书法、包括碑碣、慕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等形制,上承汉隶下底唐楷、具有重要的书体演变、书史传承和丰富的书法文本鉴赏、研究、创变价值。本次研讨会燕赵北碑主旨论文成果丰硕。
胡湛在《涉县北齐刻经碑考》中以邯郸涉县现存的北齐时期的《七级石浮图观音经碑》和《石垂教经碑》二碑为例,论述了北碑刻经文字在书法上的四大特征:1、主体复兴隶书、追湖汉魏经体书法正统;2、杂糅篆法异体,追求古意多变;3、隶楷错变交融,顺应实用时势;4、用笔结字整合,开启隋唐先声。立意较高,说服力强。
赵生泉在《崔浩书法初论》中对北魏初年的汉族士人领袖、北朝书法流变的关键人物--崔浩的书法家学、诸体兼善以及因其个人的政治、文化学术地位而拥有的在书法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进行了系统梳理,更加突显出了崔浩其人在书法史学上的应有却被漠视了的较高地位。
王笑的《北朝赵郡李氏慕志书法风格探析--兼论关于东魏北齐书法批评的局限性》对东魏北齐时期赵郡李氏东祖李顺房支慕志书法风格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其具有:宽博方整、体态端严型:瘦硬俊朗,方圆结合型;天真烂漫、自然拙朴三种类型。并将其成因归纳为:家族重经重礼的门风的影响北齐佛教刻经书法的影响;南北朝文化交流的影响三个方面。
川丘的论文从对后赵故都邢台《晋政残碑》的考释及书法价值探析出发对五胡十六国早期铭石书对魏楷的影响进行了阐释。
杨振强以详实的史料对隆尧遗存的北魏《杨宣碑》自晚清被文献著录并出现康有为《广义艺舟双楫》误录为《杨翚碑》并声名远扬的史实。
郭琦对邯郸响堂山《唐邕写经碑》书法风格,杨丽静对曲阳《白石造像发愿文》、王吉朝对传西周周穆王于赞皇用宝剑刻画的“吉日癸巳刻石”、刘瑞欢对《和子源墓志》、阴胜国对博野出土《崔景播墓志》、赵凝对冀州信都长乐《冯氏墓志》、郭增民对《邸元明碑》和韩雨施对《元桢墓志》等碑刻形制、文献价值及书法艺术进行了个案性考证,丰富和深化了燕赵北碑遗存之研究。
二、燕赵北碑书法拓展研究
由对北碑的深层次挖掘、整理,从而衍生出对隋、唐等时期的文字、刻石的拓展性研究,是此次论坛的又一收获。
吴占良向以考据严谨为书坛学界所注目。其论坛论文对宋代即被著录于金石文献的隋代《洺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进行了考证。其对王昶《金石萃编》所录文字进行校勘,补出24字,并对错释字以纠正成更为完整之文本。又对别体字一一检出。对该碑书风其认为代表了隋代隶书承继北齐之风尚,隶中间篆多有楷化,而此碑又多守汉隶法度,为有汉碑风骨的隋代碑刻佳作。
牛永芳、赵立春分别撰文对涉县《林旺响堂石窟摩崖记事题刻》进行了考证。该摩崖位于清漳河河滩崖壁壁脚,既有金石文献鲜有记载。二文均从现场实地实物考察出发,对该摩崖的刊刻、文字内容及书风进行了考述。是对河北隋代楷书研究的重要补充。
渠英辉论文是对曲阳八会寺《隋代千佛龛刻经》进行的考证。该刻经虽为隋代,但书风和邯郸响堂山中皇山刻经一致,当是北齐刻经风气之延续。
傅吉生《从唐建永桥碑看古代碑刻的金石学价值》一文以石家庄市栾城区新出土的初唐《建永桥碑》为例,由该碑书体的“楷法臻善、略参隶意”,上溯至北碑书风的“笔法道媚、字多奇古”,呼应了书体的自然过渡、传承,并结合碑刻内容的史志价值,融北碑书法流变的书学价值与金石学意义上的史料价值于一体,胖蹊径而独论高。
杨雪涛《以南北书风观龙藏寺碑》,以书风历史演变之视角对《龙藏寺碑》书法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阐释,探讨了北朝至隋唐的源流传承与创变现象。
三、燕赵北碑书法宏观研究
上述论文均为针对燕赵具体碑刻遗迹文本的考论研究。而此次论坛也不乏对北碑的宏观思辨阐释。寇学臣、吕品强的《北碑历史文化内涵研究三题》,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对北碑书法艺术遗存给予了正面肯定。文章通过对北碑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碑文内容进行解析,挖掘出了北碑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还原了北朝社会生活中官府和王室贵族的政治思想倾向及广泛社会历史风貌。
檀占云在《北碑书风刍议》中明确了北碑书法在书法史上的定位。北碑书法作为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范,不仅定型了中国书法崭新形态之一的真书,更加确立了书法研究“帖学”、“碑学”并重的生态格局。北碑书法进而延展了“开张奇逸”的独特书风和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大大拓宽、提升了书法艺术的审美空间,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郑莉媛的《北齐墓志书法研究》以《谷武妃墓志》、《薛琰慕志》、《陆净墓志》和《崔孝直幕志》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北齐慕志铭为蓝本、生动地推演出北齐时期和幕走相关的慕菲制度、地理概貌和风土人情及其慕志时代书法风尚。
四、燕赵北碑书法对后世的影响研究
北碑文字、刻石所体现出的书法艺术风格由各具风貌到成熟繁荣,历时一百七十年而不衰,其上承汉晋、下启隋唐,居于隶楷之变的枢纽地位而影响深远。自宋代金石学兴,北碑书法在清代从学术到创作都再创历史复兴之高峰。
李俊卿在《朴学的兴盛催生了碑学的发展》一文即阐释了清代由朴学到金石学再到碑学的发展脉略和历史价值与意义。由朴学到碑学的兴盛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由学术引领创作发生的历史性书风转折娃变。
李喜泰、李清娟的《非遗李氏南宫碑体的传示与发展》一文,以邯郸市邯山区上报而收入“河北省第五批非遗名录”的“李氏南宫碑传承发展体系为主的南宫碑体书法艺术”为切入点,以南宫碑的俊逸硬朗书风呼应了北碑刻石的一脉书风的传承演变,也是燕赵北碑书风于后世成功传承演变的具体考察。
“第二届燕赵(北碑)书法论坛”学术交流活动,在推出一批学术成果的同时,也标志着河北书坛一大批优秀学人在涌现和成长。他们植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燕赵故土,对故乡既有遗存和新近发现、出土的大童碑铭刻石等资料进行了实地、实物考察,并进行现代学术考证和研究,表现出一种良好扎实的学风。其不仅对河北书法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也将对当代河北书法创作漂源立本、开创时代新风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推动作用。相信随着这次活动的继续深入开展,必将迎来河北书法学术发展和河北省整体双轮并进的繁荣兴盛局面。
(王文彬胡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