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俄乌战争不断升级,无数平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正是“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家人”。而南阳,在近一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也曾有过两次非常残酷的战争。
南阳现在的公园西北角,有一长80米,宽70米,高约10米的夯土台基,它是古宛城墙的一段遗址,也是汉代高台建筑的遗迹。但是它为什么又叫“望乡台”呢?这就和南阳曾经的一场战争有关了。
南阳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在京汉铁路没有出现之前,南阳南接襄阳、北通洛阳、西北与商洛、西安相毗邻,因为地理上处于中原的核心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崇祯十四年(年)十一月,李自成攻打南阳,大军驻扎在城北紫山,围城三天之后发起猛攻,当时知县姚运熙率兵抵抗,不幸被炮弹击中身亡,李自成攻入南阳。当时的李自成军队,虽称义军,却与土匪无异,南阳城破之后,李自成下令屠城。当时南阳城中,尸体遍野,哀鸿满城,人相互食。由于粮食短缺,以至于后来野狗撕咬人尸,更甚者直接攻击活人,是中惨像,目不忍睹。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张应祥被任命为南阳总兵,看到此惨状,先命令士兵捕杀野狗,然后到南阳玄妙观恳请观内道人收埋尸骨、超度亡灵。在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在玄妙观西南,挖了一个巨大的墓穴,将城内尸骨尽数掩埋,并在墓穴之上建筑高台,这就是今日的望乡台。
南阳汉画传拓界领军人物时国平老师收藏的一幅玄妙观碑拓,揭示了南阳另外一场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南阳人民之幸。
该碑拓是南阳县令李瀛所写。他是任恺的前任。任恺,就是现在我们能够看到岳飞《出师表》的大功臣。
在碑拓中李瀛写道:
堪破浮名一羽轻,珊珊仙骨玉同清;
养生独得长生诀,遗世还留济世情。
不与群玄争筑舍,早倡众志共成城;
狼氛扫穴鸿安宅,鹤唳风声两不惊。
壬戌七月,发逆围攻郡城半月余,同城官绅急力守御解围,经劝谕四关修筑外郭,师倾囊独当北门一面,由是好义者相率而起,余复以安修空心炮楼十六座,昕夕督工完竣至今,民赖以安。
年夏天,太平军再次进攻南阳。在此之前,年二月,就已经有捻军从安徽经南阳,当时稔军经唐县攻入南阳市郊并包围了南阳城。当时南阳城墙已经年久失修,很多地方民经严重破损,守御上存在很大漏洞。全体军民人心惶惶,上次李自成屠城的阴影还没散去,此次如果城再次被破的话,南阳人民将再次受到屠戮与残害。当时担任守卫南阳工作的监运使傅寿彤召集当地乡绅及士大夫共同商讨南阳防务,在会议上当地士大夫崔怀玉向他提出,请玄妙观张宗璿主持协助城防,南阳城必将无恙。
张宗璿,字耕云,法名圆璿,号云樵子,原藉山东。师承全真教派,在崂山受戒。张自幼对道教极有兴趣,阅读了大量的道教典藉,并四处游历求学。先后在北京白云观、苏州玄妙观等地学习。后西行至南阳,与当时南阳玄妙观主持乾初成为莫逆之交;后成为玄妙观主持。
事实证明,张宗璿的确是值得信任的人!他将玄妙观全体道人们份布于南阳城重要的街区与城门等处,日夜轮流监视敌情,并组织动员南阳民众支援整个城防的工作。并且在局部的战争中,张宗璿及玄妙观的道人们身先士卒,冒死杀敌,打退进犯之敌。同时,张宗璿分析南阳城防战略,认为南阳城的薄弱在于城东南和西北,建议在现有城墙外围建造寨堡,并在城四周建立炮楼。
此碑拓所述即为此事。
年六月,为了转移清朝军队对太平军长江沿线的围困,太平军陈得才、蓝成春、赖文光向甘肃、陕西、宁夏进军,企图在这些地区重新开辟战区,将清军围困包围撕开一个口子。10多万人很快就从安徽进入河南。是年七月,先头部队与当地的捻军汇合,进犯南阳,企图占领向西进攻的战略要道。
是年七月初一至十七日,太平军和捻军包围南阳城,想尽了一切办法想攻下南阳这座城市,由于当军官员与城内群众同心协力,加上玄妙观主持张宗璿出力、献计献策,囤积了大量粮食,并拆除部分民房建筑材料修建了四座主门辅助防御的寨堡和十六座炮楼,部署了火炮、火枪和弓弩,最终彻底粉碎了进犯的敌军,解除了南阳城的危机,使南阳人民免于再次屠城的恶运。
南阳的玄妙观虽然曾经是道教四大教观之一,可是却一直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