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告诉你梅花拳是怎么来的

梅拳亦称梅花拳,还称梅花桩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流派之一。它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招数,内外双修,文武兼习,是中国武林中的一枝奇葩。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三省,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因邹宏义死后葬于平乡后马庄,故平乡被后人称为梅拳圣地。

邹宏义(—),原名邹讵亮,字魁阳,祖籍直隶顺德府人。《邹氏家谱》记载:“我邹氏本直隶顺德人,元顺帝时,我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年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使,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遂寄籍徐州……”邹宏义的祖父邹世美、父亲邹宗孟因为官客居在外,曾任山东长清县县令,后升迁同知、太守等职。从记载上看,当为元顺帝时的官员,鼎革之后改为明臣。因辅理有功,赐予世袭一等指挥使镇守徐州府。

邹宏义出生后,正逢大明王朝衰落时期,当时世道混乱,举家客居江苏铜山北街,崇尚武功的邹洪义拜张三省为师学习武艺。张三省,又称张山,张真人、张仙人等,是梅花拳第二代传人。据《根源经》记载,张三省以传授“文武大法”为根本,倡导“武教天元”,是梅花拳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历经数载之后,邹宏义将张三省传授的武功熟练于身,同时又结合易经八卦,化阴阳五行于一体,精心推敲,刻苦演练,在张三省传授的基础上,对梅花拳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成为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这种拳术套路分桩步与行步。桩步分为五势: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宛如梅花开放;行步有三法:摆法、扎法、撤法,犹如梅花枝开。桩步为静,行步为动,二者结合,犹如梅花枝干相连,所以亦称干枝梅花桩或干枝梅花拳。又说邹宏义练拳时庭院里的一棵梅花树上的梅花斗雪怒放,因而命名为梅花拳,兼取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之意。邹宏义将此拳的文武功法练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明崇祯年间,皇帝听说邹宏义的威名,御封镇京总兵,邹宏义弃官辞禄,先后到河南等地方传拳授徒。到晚年,他思念故乡,也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北上寻根。待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后,愿让师傅继续留在开州授徒,他们三人代师北上寻访故里,邹宏义应允。蔡光瑞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杨炳即后来康熙壬辰年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府(邢台)平乡县后马庄收张复为徒。后又收李进德、徐世德、郑玉德为徒孙,尽授梅花拳文理武功。清康熙四十四年()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江苏徐州府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正月十六祭祖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

自此,梅花拳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清乾隆九年()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是魏村,魏村无有存佛地,平乡马庄扎下根”(《根源经》记载)。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邹宏义已故去数年,遂在父亲墓前大事祭拜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等省。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道:“于己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即现在的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上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邹克诚碑文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hezx.com/nhxtq/170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