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那群脱贫路上的奋斗者

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惟有奋斗能留下深深的印记。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奋斗者用智慧、汗水和激情在脚下的热土上耕耘,鼓足干劲,砥砺前行,书写追求美好生活的壮丽诗篇。今年25岁的张义苹是一位有着蜡染创业梦的苗族女青年,她以“公司+合作社+手工艺人”的模式,研发家居、服饰等系列蜡染新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带动了多名家乡妇女走上脱贫之路。张义苹说:“我有一个梦想,要做出自己品牌的蜡染产品,把古老而质朴的苗族蜡染文化传播出去”。图为5月2日,在贵州省“蜡染之乡”丹寨县,张义苹利用手机网络直播对外推销蜡染产品。新华社发(黄晓海摄)

田凤坪村是鄂西山区的深度贫困村,村里饮水困难问题突出。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民组成探水队,在绝壁间寻得水源,通过铺设管道、送发管线等工作,将清泉从山洞引出,解决田凤坪村的饮水问题。图为11月13日,湖北省恩施市田凤坪村探水队队员通过吊篮运送水管到天宝洞内。新华社发(杨顺丕摄)

广袤的云贵高原上,众多80后、90后年轻扶贫干部一头扎进大山深处的贫困山村,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领路人、贫困群众的“主心骨”。图为在贵州省石阡县中坝街道大湾村,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忠俊(右)帮助村民背辣椒回家(8月28日摄)。新华社发(杨文斌摄)

今年63岁的王恩海曾生活困难,近几年,巫山县将脆李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王恩海不断学习脆李种植和管护技能,将自家荒山和田地种上巫山脆李。如今,已发展脆李近10亩,每亩年产值万余元。种植脆李让王恩海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王恩海积极向村民们传授脆李的种植管护技巧,与乡亲们一起脱贫。图为6月26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权发村村民王恩海(右)在装载刚采摘的脆李。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年以来,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对居住在艰苦偏远山区、生产生活资料匮乏的贫困户,陆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统筹各项扶贫和保障措施,帮助搬迁来的贫困百姓“住得下、能致富”。图为11月17日,都热·加尔曼牵着驮有搬迁行李的骆驼告别喀喇昆仑山,迎接新生活。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40岁的杨天勇是双山镇普陆村村民,因家境贫寒,17岁就前往浙江一带打工。年,得知家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种桑养蚕时,杨天勇带着妻儿返乡,投身养蚕创业。年,杨天勇开始带动50户农民投身养蚕,让“蚕宝宝”成了脱贫的“金宝宝”。下一步,他将带着乡亲们勤劳苦干,一起走上致富路。图为11月12日,在贵州省毕节市双山镇普陆村,杨天勇(右)和妻子罗艳在摘蚕茧。新华社发(王纯亮摄)

东川区是国家级贫困区县之一,大山深处的东川区拖布卡镇贫困面广,成为该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近年来,拖布卡镇有5名女同志成为扶贫路上的“五朵金花”。徐庆开垦荒滩种植火龙果,为大荒地村30余户村民创造就业增收的机会;马关琴饲养茶花土鸡带动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陈应兰带领群众种出玫瑰茄,担起镇里扶贫办公室重任;刘荣津从自己的家乡引进只竹鼠进大山,拓展产业致富路;贺传玉一人挑起扶贫数据管理半边天。图为12月17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的“五朵金花”在大山中的种植基地留影(从右至左:刘荣津、马关琴、徐庆、陈应兰、贺传玉)。新华社记者杨宗友摄

今年31岁的葛战强是南和县河郭乡迓祜村村民,他与爱人一起从天津返乡创业,发展蘑菇种植。年,葛战强带头成立合作社,带动迓祜村新建集中连片蘑菇大棚,引导村民通过蘑菇种植脱贫致富。图为7月5日,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创业青年葛战强与客商打电话联系双孢菇订单。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林玉清年在西吉县成立宁夏泽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西吉县优质的艾草种植条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合作模式,与吉强、新营等乡镇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建成艾草种植基地11个、推广种植艾草亩,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铺就新路子。图为在宁夏西吉县,来自福建莆田的林玉清(左五)与员工合影(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武乡县是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当地加大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加快农村网络建设。很快,岭头村有了农民微商培训基地。李润红参加微商培训后,开始尝试卖自家的农产品。她采取“直播+销售”的方式,将自家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目前,岭头村开微店人数达余人,“微商”们在自产自销的同时,还帮助村里其他村民卖农产品,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图为7月4日,山西省武乡县岭头村微商李润红在网络直播。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近几年,边雄乡引进了新品种,投入了新设备,改进了播种方式,萝卜亩产有了较大提升。当地成立了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规模化发展萝卜种植产业,走上脱贫致富路。图为8月8日,在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边雄乡的萝卜种植基地,布姆将收获的萝卜抱向地头。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行唐县通过“政府+企业+贫困户”的模式,打造集就业、培训、创业等于一体的残疾人双创园。园区通过承接手工艺制作、缝纫加工等业务,让残疾人贫困户参与就业项目。图为11月14日,在石家庄市行唐县残疾人双创园内,自幼残疾的乔冰鑫(前)在与同事交流工作。新华社发(梁子栋摄)

在有着竹乡之称的贵州赤水,杨昌芹通过传承非遗赤水竹编技艺,成立了竹编企业,开设起免费培训班,带动周边乡亲脱贫致富。图为11月10日,在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竹编艺人杨昌芹(中)和工人一起将竹编工艺品寄给客户。新华社发(王长育摄)

奇奇里村是山西省永和县黄河乾坤湾对岸山崖上的一个贫困村。在扶贫干部的带动下,奇奇里村大力发展认养农业、民宿休闲、乡村旅游等产业。贫困户冯文忠加入了村里组织的劳务工作队,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把自家的窑洞改造成农家乐,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年,大龄“光棍”冯文忠娶了媳妇,脱贫之后又“脱单”。图为2月23日,在山西省永和县奇奇里村,村民拿着手机给新郎冯文忠和新娘刘翠翠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hezx.com/nhxjt/178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