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
被誉为武术界的
创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集我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之大成,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存在的
第二辑多方寻找终回故里
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身在徐州的邹宏义,看着当地的梅花拳发展越来越好,弟子越来越多,心里想要回家的声音也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看着逐渐变乱的世道、饱受欺压的百姓,这个愿望终于化为行动,造就了这许多传奇的人物、精彩的故事。五、邹文聚率众人寻父
邹文聚,字会庵,生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年),殁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年)。是邹宏义的儿子,梅花拳第四代传人,后人尊称其为绪法师爷。
自“三德请师”之后,邹宏义便落脚于直隶顺德府平乡后马庄村,历经数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徒弟、徒孙们逐渐遍布邢台、邯郸等地。邹宏义离开徐州的这些年,南方一带梅花拳传承的任务落到了邹宏义夫人孟氏和儿子邹文聚肩上。多年来,孟氏牢牢记着邹宏义离开时对自己的嘱托,儿子邹文聚子承父业,自幼受父亲熏陶、耳濡目染,小小年纪梅拳功夫就甚为了得。随着母亲年纪慢慢变大,梅花拳的传承大业也交到了邹文聚手中,在邹文聚地坚持和付出下,以徐州为中心,梅花拳在江南一带以破竹之势铺展开来。
看到梅拳的发展态势,孟氏和邹文聚都非常高兴,可细心的邹文聚发现母亲时常面露忧思。他何尝不明白母亲的想法,母亲岁数越来越大,父亲走后,这么多年杳无音信,再见无期,这是母亲对父亲的担忧和牵挂啊。为了却母亲的这桩心事,同时也为了能早日见到父亲,邹文聚多次提出要带孟氏一起北上寻父,不想都被孟氏回绝了。原来,虽忧心邹宏义,但孟氏更不忘邹宏义嘱托,不舍这群徒子徒孙,不敢以私心误了大家。邹文聚听完母亲这番话后,感觉言之有理,也就将此事搁置下来。
后来孟氏去世,守孝期间,仍沉浸在丧母痛苦中的邹文聚,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更加浓烈。原来母亲在世时,自己北上寻父未能成行,现在母亲走了,他可以无所顾忌地去寻找父亲。守孝结束后,经过深思熟虑,他带着众人出发,一路上他边走边打听父亲的消息,先到河南濮阳一带,后到顺德府南和县三官殿。到了南和三官殿后,又听当地人说,邹宏义离开南和去了广宗魏村,一行人又快马加鞭到了广宗魏村,仍没有找到邹宏义。考虑到一路上人疲马乏,邹文聚决定在广宗魏村休整几天,打探打探父亲踪迹。
在魏村休整期间,邹文聚忙碌之余,不忘练武打拳,他出色的拳法引来魏村众人围观,人群中一位自小习武的李科法对邹文聚拳法产生浓厚兴趣,当众跪倒在地,请求拜邹文聚为师。邹文聚痛快答应,毫无保留地将梅花拳基本功法传授给了李科法,这就是今天广宗梅花拳的最早起源。
终于,邹文聚打听到了父亲的下落。有人听到邹宏义临别时提到将前往平乡县后马庄,经过联系确认,时隔多年邹文聚终于寻到了父亲下落。到后马庄后,邹宏义的众多徒弟、徒孙们到村口迎接,令邹文聚隐隐不安的是,人群中始终没有见到父亲的身影,便忍不住连连追问。蔡光瑞本来怕邹文聚精神受打击,打算晚些时候再告诉他师父已过世的消息,如今经不住邹文聚再三追问,只得说出了实情。
听到邹宏义过世的消息,邹家人个个悲痛欲绝,没有进村就直接向后马庄村北邹宏义墓地奔去,邹家男女老少和邹宏义徒弟徒孙们哭成一团。在后马庄住了一段时间后,邹文聚发现后马庄是一片神奇土地,这里滏阳河穿境、交通便利、物阜民丰、美景如画,是理想的习武生活福地,遂决定世代定居于此。后来,邹文聚以后马庄为中心,在父亲传道授艺的基础上,逐步将梅花拳推问冀鲁豫三省。
来源/《梅花拳》
图摄/柴更利
编辑/刘艺
审核/马国珍
邮箱/pxwlb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