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以匠心守初心,非遗助力振兴
长治市上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队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带有上党区鲜明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是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力量,让传统的历史焕发新的活力,燃旺乡村振兴的“红色火焰”,从文化传承中获得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赋能。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暑期三下乡长治市上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队于年7月17日到达长治县东和乡南和村和南宋村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运用线上直播和电商带货的形式,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持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发现和挖掘非遗的独特价值。
打开直播,跟随着镜头的脚步,我们来到面对神山、北依仙岭的五凤楼,踏入了依次在中轴线上排列的山门、献亭、凌霄宝殿、寝宫,负责人为我们生动讲解了五凤楼的五大奇观“独木天梯、荆木横梁、八卦攒尖悬空顶、断梁、十三踩斗拱”,大家眼前的朽木古筑仿佛被注予灵魂,顿时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在整个集道教文化、山水景观、建筑民俗文化为一体的五凤楼景区内,大家都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修建艺术成就,除五凤楼外,南宋村中有众多具有价值的古老民宅,与淳朴乡村乡情融为一体,现南宋村依托优势旅游资源,让更多的游客品读到大美山西的厚重人文历史,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退散出五凤楼坡底,转眼就进入了另一个非遗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基地——潞绣与剪纸。在手工艺人宋阿姨热情的邀请下我们进入了“中国南宋民间剪纸艺术馆”,在直播镜头下一张平平无奇的红色纸张在剪刀的快速而又熟练精准的操作之下,衍变成了美轮美奂的镂空艺术成品,其剪纸题材涉猎广泛,飞鸟走兽、庆国华诞、抗击疫情、京剧脸谱等剪纸艺术创作作品,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剪纸艺术的奇特绚丽,更被剪纸艺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最为生动的便是潞绣技艺了,其融入了湘绣和苏绣,图案更为生动,技巧更加精湛,特别是平针、回针、套针、贴布、镂空等刺绣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潞绣逐渐达到了“绣花花生香,绣鸟能闻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境界。在宋阿姨一针一线中,凝聚这潞绣精品,千针万线,传承着古城风情,每一件潞绣都以特有的方式,记载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力量,每一幅图案,都蕴藏着上党地区人民的智慧和豪情;每一个作品,都将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推向新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剪纸和璐绣的优秀传统技艺,南宋村依靠现代电商直播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不断在民间文化艺术品的传作、研制、开发、销售中苦下功夫,让上党传统技艺影响不断扩大,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向上。
随后,我们来到了上党区长治县东和乡南和村,进入了“上党区王志砂锅”生产基地,王氏父子为我们耐心讲解了小眼砂锅及其衍生品的制作过程:采料、粉碎、醒泥……砂锅,乡野泥土而为胎肉,巧手精工而为形貌,浴火重生而聚灵魂。在直播镜头前,更是为我们直播制作砂锅,用铝矾土、煤粉粉碎后充分搅拌加适宜的水调制成稠糊状,装入模具中用手和工具不断地拍打成型,在砂锅的制坯过程我们也深切的感受到:也许一个普通的砂锅并不会带给人们艺术上的冲击和震撼,但和普通的工业制品不同的是这是一口有“温度”的砂锅,注入了王氏父子的心血和汗水。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大学毕业的王志依靠砂锅创业致富,让“小眼砂锅”成为了知名品牌响彻了三晋大地,跟随着电商的步伐,砂锅更是走出了山西,开拓了省外市场,在各类农合博览周上大放光彩,成为了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最后,实时直播仍在继续,大家驱车又一同来到上党区内一片繁闹的商业区,便到达了“上党碧松烟”售卖门店。非遗传承人李云步先生向大家介绍了笔墨纸砚,尤其是其中的墨锭制作,这项技艺被列入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墨锭“质细蕴光、黑中发亮”的质量获得当代书画家的赞许和认可,称上党碧松烟不愧享有“落墨似漆,万年存真”的美名,传承人李云步先生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上党碧松烟”“龙香”“潞墨”三个商标,不断让传统文房四宝发挥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达到“名利双收”的共赢局面。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这些累累硕果值得骄傲,但更需要年轻一代来保护与传承,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非遗保护浓厚社会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遗产意韵,领悟其中的精神与内涵,进而更好的宣传和传承。非遗文化产业作为振兴计划的重要载体和实施对象,在“十三五”脱贫攻坚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脱贫致富的财富之源,随着新媒体技术成熟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遇上千载难逢的良机,通过与现代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