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10月14日讯(记者余渊发自河北)年3月,一辆老式汽车从河北保定出发,摇摇晃晃开进了太行山区。23岁刚刚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的李保国,跟随河北农业大学课题攻关组,一起前往太行山深处的邢台县前南峪村,准备在那里展开研究项目。一路上,看着满山的荒地,李保国暗自下定决心,作为农民的儿子,他要用自身所学,带领村民致富,让荒山变为绿地。从那时起,他的命运便与太行山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35年弹指一挥间,在孕育了“愚公移山”寓言传说的太行山,李保国始终做着整地和种树两件事。靠着知识和实践,这位“太行山新愚公”,让万亩荒山披绿,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并培育出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一系列优质品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挂念着尚未建设完成的红树莓项目。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李保国的办公桌仍保持着离开前的样子,唯一有些许变化的,是办公室外墙上新增的一处宣传画板,画板上这样写道:李老师最后的心愿是将红树莓产业做大、做强,如今团队成员沿着李老师的道路不断奋斗,红树莓年产苗量已达到万株。也许,在大家心中,李保国始终不曾离去。哪里最穷苦哪里便是家如今的前南峪村是整个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但多年前这里却是出了名的穷山村。石头多、土层薄、不涵水,前南峪村的山体环境,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这样恶劣的生长环境,也导致植被林木成活率极低,最终形成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窘迫局面。对于李保国来说,他之所以放弃了守在象牙塔里的舒适生活,选择跟随课题组来到前南峪,就是为了考察建立产学研基地,以研究解决这里土壤瘠薄、干旱缺水、植被林木成活率低的重大难题。为了尽快摸清山里土地的脾气和秉性,李保国和同事们每天一早,带上几个馒头便出发赶往山里的沟沟壑壑,短时间里他们几乎踏遍了村附近所有的山头地块。脚板下换来的鲜活数据,支撑着李保国慢慢摸索出了一条治理之法,即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集土壤、聚集径流,前南峪的土厚了、水多了,植被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有了相对成熟的种植条件,李保国又开始引导大家栽苹果、种板栗,几年下来,前南峪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年,一场暴雨冲毁了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受灾严重的村落百废待兴,那一年李保国带着妻子郭素萍在岗底村安了家,一住便是9个年头。在那里,李保国培育出了被评为“中华名果”、北京“奥运专供果品”的富岗苹果,这样的一个苹果甚至卖出了百元的好价钱。从富岗苹果到绿岭核桃,从邢台前南峪到内丘岗底村……扎根山区35年,李保国用知识染绿了荒山,推广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扎不进泥土,就长不成栋梁”站在一颗大树的枝干上,拿着剪刀的李保国一边修枝剪叶,一边给围观的数百位村民讲解要领,黑色的过膝棉袄上,早已沾染了许多尘土。在李保国办公室的电脑里,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老照片,记者一张张翻看,仿佛他并非是获得过诸多荣誉,带领千万村民发家致富的大学教授,而仅仅只是他口中的那个“农民的儿子”。与李保国朝夕相处17年的学生兼助手张雪梅,如今已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的教授,张雪梅清楚地记得,过去李老师时常叮嘱大家“扎不进泥土,就长不成栋梁”。张雪梅说,那时候李老师进山下乡是家常便饭,同时他也是这样要求手下的科研团队,教育自己的农大学生。将实验课设在田间地头,让学生们拿起剪刀锄头,向农民们学习真本事。让科研工作者和农民们打成一片、增进感情,最终还是想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搬进大山落在实处,并用知识的力量带领大家致富。面对千万农民时,李保国只讲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的东西,并坚持亲自上阵做示范,用最浅显易懂的方法,让农民把技术学到手。在岗底,李保国开始推广一项在当时河北省尚无先例的苹果套袋新技术,但这一想法刚提出时,却遭到了不少村民的质疑。套上袋后,不能见阳光,又不能透风,这样的苹果还能长吗?如果有了损失谁来赔?面对大家的困惑,李保国拿出5万多元科研经费买来苹果袋,并自己动手为苹果套袋。等来了苹果丰收的季节,那些套袋的苹果又大又红,卖出的价格还比不套袋的苹果高出不少,这下村民们才终于信服了。在山里的时间越来越长,慕名来找李保国的村民也就越来越多。李保国手机通讯里的联系人,一大半都是农民朋友,面对大家提出的请求,他几乎从不拒绝,遇上电话中不能说清楚的问题,就会抽出时间亲自开车跑一趟。张雪梅说,考虑到李老师压力大,学校曾多次提出要给老师配一个专职司机,却被其断然拒绝,理由是“强度太大,怕司机吃不消”。强度究竟有多大?在张雪梅看来,那台越野车几乎就是李老师流动的家,“一年多天,超过4万公里的行程,全是辗转各地村镇跑出来的。”为山区奉献一生却亏欠家人对太行山,对山里的村民,李保国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对于家人他更多的却是内疚与亏欠。妻子郭素萍是李保国的大学同学,毕业后两人又同在河北农大工作,当年李保国去往前南峪村时,作为课题组成员,郭素萍也一同跟随前往。年,刚满1岁的儿子李东奇正需要父母的关爱,但那时前南峪村小流域治理,却也正处于关键时刻。李保国和妻子考虑再三,决定将孩子和家里老人接到山里一起居住,由于村里条件有限,孩子没上过幼儿园,直到快上小学才回到城里。可等到了孩子读高中的年纪,夫妻俩又转战到了岗底,无奈之下只能把儿子转学到当地县中学。儿子的童年他遗憾错过了太多,而孙子出生后,他也自责无法像其他长辈一样,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关怀。儿媳妇李寒回忆,年春节是两老最“恋家”的一次春节,因为那一年她怀了身孕,但即便如此,两老留在家里陪了孙子不到20天,就又匆匆启程赶往了岗底。在李寒的印象中,两老总是这样不知疲倦地奔走在田间地里,支撑他们这样做的动力,并非是荣誉和名利,而是两老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见不得农民苦”。一大早还在数百公里外的村子里,给村民们讲解种植要领,下午便带着一身泥土,回到了校园讲台上……这样的场景是李保国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在张雪梅的眼中,李老师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铁人”。可转念一想,张雪梅却忍不住红了眼眶,即使老师超出常人般坚强,却也终究抵不过常年超负荷的工作。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就在前一晚,李保国还在电话里跟工作人员沟通南和县的树莓采摘项目,而这也是他生前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梦开始的前南峪,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岗底,离世前仍念念不忘的南和县树莓……所有这些李保国挂念着的地方,妻子郭素萍这些年都格外用心。原来多天在田间地头的日子,变成了如今的多天,甚至郭素萍一度想要去学车,但由于自己年龄偏大,还是被团队成员劝了下来。丈夫李保国获颁“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消息传来的那一刻,郭素萍正在去往河北滦县的列车上,她说,老李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老师,国家却给予了他这么高的荣誉,老李走了,她更要尽心尽力完成老李未竟的事业。